這部電影名稱,乍聽之下好像很有"政治"味,但其實只是片商的行銷巧思!!大陸網站翻譯叫"印式英文",所以聽來還是台灣片商的取名比較有"創意",至少我們不需要在看這部電影時,高喊「凍蒜、凍蒜」。
紐約,不知是不是電影、影集所創造出來的"魔力",很容易讓人覺得,只要到了紐約,很多事情都會美夢成真。
就算你沒去過,也已經認得這城市裡的重要地標,無論是帝國大廈、中央公園,感覺好像離我們很近,一個沒有勇氣或是缺乏自我認同的人,只要到了紐約,仿佛就會得到"改變"的力量,在這裡,我們看到慾望城市的凱莉追求時尚和愛情,女狼俱樂部裡的澤西女孩夢想成真,連女侍
和警察都能在這個城市得到樂透和真愛(愛在紐約),甚至連童話故事裡的公主都在曼哈頓裡找到了白馬王子外的選擇(曼哈頓情緣),怎麼能夠否認這個城市獨一無二的魅力呢?
這幾年台灣的片商在嚐到了"三個傻瓜"帶來的意外收穫後,開始願意進相關的印度電影進台灣,而從這部電影裡,你不得不承認寶萊塢的說故事功力更顯得多彩多姿,已經不僅僅的侷限在印度這個國度本身內的故事,也更願意去探討印度人在其他國家所顯示出來的角色和地位。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腳本的發想,與今年金馬獎最大得主的電影"爸媽不在家"有雷同之處,它們都是導演自身的故事,陳導的爸媽不在家,講的是自己童年的故事,而"救"片也是女導演以她母親為角色藍本。它們都具有生活上的寫實,也有幽默逗趣,更富有感動人心的力量,就像是發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,只是被放大到螢幕上。(這是導演以自己母親為主角的一個故事腳本,和我認為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可以好好的從這些電影裡去思考,是不是一定需要很了不起的特效或低級的搞笑,才能突顯出台灣電影的地位和票房呢?我相信我們台灣的觀眾們應不是那樣的膚淺才對!!
女主角莎希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,閒時還製作甜點做小生意,因丈夫、孩子們取笑她的英文不好,甚至小孩因此覺得丟臉,使得她在家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。因緣際會因外甥女即將出嫁,姐姐請莎希到紐約協助他們籌劃婚禮,她從未出過國又英文不好,該怎麼到紐約去協助婚禮呢?成就了這個故事的主幹…
你為什麼會想要娶我呢? |
印度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較男性低,且早年的婦女因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就出嫁去相夫教子,自然無法迎上社會的變遷。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近年來逐漸抬頭之後,印度的工程師成為資訊界的搶手貨,學子們會講一口英文是很正常的事(但還是難免會有濃濃的印度腔),女性若想要擺脫社會上的歧視,更是要具備相當的身份地位(這點在三個傻瓜裡都有說到了)。像莎希這樣一位溫柔婉約的家庭主婦,她能夠將家務打理的非常妥當,又能做出一手好菜,已經是一位盡善盡美的家庭主婦了,只可惜就連老公都把她當做是私人財產,既不鼓勵她做甜點這種小生意,也不願意她做菜給外人吃,只因她是自己的妻子,這讓莎希在家庭中非常的不開心。
第一次
當莎希的姐姐提出這樣的要求後,莎希第一個害怕的是必須獨立到紐約。從小到大都不曾出過國的她,又不懂英文,卻因為家人需要工作及上學之故,必須由她先出發協助處理婚禮的事宜。丈夫在勸說小兒子不要跟去紐約時,甚至還說了,如果被學校當掉,以後就只能在家做小圓仔這樣的話,雖說丈夫的出發點是想要威嚇小兒子,但卻也傷了莎希的心。不過,人的"第一次"經驗,無論是好是壞都是美妙的一種記錄。
第一次辦護照、第一次辦簽證、第一次去機場、第一次出關、第一次坐飛機,無數個第一次,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。
像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去信義路辦理美簽,也記得第一次到美國、加拿大…其他國家的經驗,那都是一種新鮮感,即便有些回憶並不一定很美好,即便有些地方後來去過很多回,但你永遠不忘記"第一次"在生命中刻畫下的痕跡。
一路上互相扶持的好夥伴 |
莎希在飛機上遇到了個友善的乘客(我想他可能是某個印度的知名明星,客串了不算短的片段),除了教她有需要就"盡量"按服務鈴(奧客?),還為她翻譯了電影,莎希在對方的鼓勵之下,才漸漸的對這趟飛行旅程感到安心。入了美國海關雖然還是難免緊張,還好她身邊的乘客還幽了美國一默的橋段,所有的不安,也在見到了姐姐和外甥女之後得到了心安。
就在外甥女和姐姐帶她參觀了曼哈頓之後,很快的假期過去,莎希必須一個人自己行動,不然她就要一直待在家中。
一個為了等外甥女下課的時間,單單去買了一杯咖啡就受到極大的羞辱。因為英文不流利,所以遭到店員的白眼,甚至因為一時的心慌,而將店內弄的一塌糊塗。哭著奔出咖啡店的莎希,突然感受到無助、傍徨,發現紐約之大,卻沒有容人之處,但一個呼喚、一聲溫暖的微笑、一場無意的相遇,安撫了莎希的心。就在她的情緒穩定之後,她看到了一絲的生機"4週就能學好英文"的標語從她眼前閃過,她默背了電話號碼,把這件事情一直記在心上,鼓起了勇氣,拿出了所有賣小圓仔所賺得的一點零用錢,是的,她要去學英文了。
因英文而受到的屈辱,讓莎希在公園邊痛苦失聲 |
英文班上出現了各種人種,每個人操著不流利的英文,導師大衛是個溫柔有趣的同志,他不諱言自己的身份,認真的教學。莎希也努力的學習,更重要的是,在班上,她遇見了當時給她溫情協助的法國人羅倫。我在想,也許是亞洲文化的教育使然,我們似乎都對於自己不在行的事情習慣逃避,許多人都認為自己的英文不好,所以能夠不講就盡量的不講,但我好像很少發現老外會因為自己語言不通而害怕的,就算是在台灣,很多老外在路上問路,就算學到了幾句爛中文,也不害怕的亂講個二句。或許我們也不需要對於自己那麼不擅長的事而感到自卑啊!!英文又不是我們的母語,講的不好不是本來就應該的嗎?
莎希在學習的過程之中,找到了自信心!!當老師說,她在家裡做小圓仔的生意就可以稱為"企業家"(Entrepreneur),莎希開心向老公分享,但老公並沒有鼓勵她,反倒是潑了她冷水。(溝通的大忌啊)讓莎希對夫妻間的關係感到了失望,而羅倫對她的情意也逐漸發酵,一心繫往家庭的莎希,私毫沒有發覺羅倫對自己的心意,直到羅倫有一天在班上直接說了"喜歡她"的告白,而感到驚慌失措,卻也因為"被愛"而讓自己發現,原來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是如此的美好,羅倫的愛意,也成了肯定她的力量。
莎希轉眼成為抬頭挺胸的曼哈頓女性 |
隨著英文逐漸有了進展,莎希也有了自信,從驚恐萬分的上街,連Metro card都不知怎麼使用,到手拿咖啡、自信滿滿的都會女性,莎希在紐約的生活得到了力量。甚至幾次為了要學英文,不惜說謊,除了她的外甥女,沒有人知道她正在偷偷的學英文。也因為班上同學間的情誼愈來愈好,莎希在紐約的生活徹底的擺脫了家人,開始為自己而活,這樣的體驗,讓莎希更覺得喜悅,但就在此時,家人突然出現在姐姐的家中,這時的莎希慌亂了,該怎麼擺脫家人繼續她的英文課程呢?
快樂、自信,全班的感情都非常的好 |
正當莎希開始說謊,為了去上英文課時,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意外。讓莎希十分的自責,想到自己因為學英文而忽視了家人,所以決心要放棄最後一週的課程。當她的外甥女到班上去跟老師說明,莎希不能再來上課時。羅倫攔下了她,並且向她要了莎希的電話號碼,羅倫想要做什麼呢?
因為羅倫的一點小巧思,讓莎希還是能夠跟上課程的進度。這不單單是愛情,而且還多了很多的體貼和體諒。
但唯一的麻煩就是,英文班的小考和外甥女的婚禮同一天,到底莎希能不能脫身去考英文?還是必須為了婚禮放棄?
後記
這部電影可以說非常的溫馨而勵志,且蘊含了女性自主的意識。成長後的莎希,懂得如何自主自己的生活和感情,也許有人感嘆莎希和羅倫的擦肩而過,不過這部電影並不是要鼓勵外遇,而是,當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個愛我們的人時,我們會更加的關注自己的優點,更能肯定自己的存在,即便莎希和羅倫根本不可能在一起。夫妻之間所建築的感情,其深厚及堅強之處,也非我們外人能夠去臆測。莎希在片中對於感情的兩個感想都很精彩,一個是在得知老師大衛與男友分手心碎後,同學在班上八卦此事,莎希說,也許大衛老師在你眼中不正常,但在他的眼中你也可能是不正常的,無論是哪一種愛,失戀和心碎都是一樣的痛苦的。(泣)還有最後在外甥女婚禮的致詞,一對夫妻間本來就會各自有優缺點,但重點並不是去比較那些差異,而是懂得互相扶持。只能說,像莎希這樣在溫柔中又具有剛強性格的女性,才是真正能夠化為繞指柔的龐大力量啊。
羅倫對莎希的愛意及體貼,讓莎希感到溫暖 |
認真上課的同班同學們 |
莎希從自卑找到了自信 |
歡樂的上課過程,莎希幫同學做的點心 |
印度片沒有跳舞就不叫印度片啦!!! |
1 則留言:
上禮拜也看了這片
還不錯
害的我好想去米國念短期語言
張貼留言